时间: 2025-04-28 07:3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36:31
取暖 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某种方式获得热量,以提高身体的温度,使其感到温暖。这通常是为了抵御寒冷的环境或天气。
取暖 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取暖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取”和“暖”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取”意味着获得或采取,“暖”则指温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在许多文化中,取暖不仅是生理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例如,在北欧国家,人们常常在桑拿房中取暖,这成为一种社交和放松的方式。在**,围炉夜话也是一种传统的取暖和社交方式。
取暖 这个词常常带给人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家庭、安全和亲密关系。在寒冷的冬夜,取暖的行为往往伴随着温暖和幸福的情感。
在个人生活中,取暖可能与特定的记忆或经历相关。例如,小时候在冬天的晚上,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取暖,这种场景可能成为温馨的家庭记忆。
在诗歌中,取暖可以被用作隐喻,表达寻求安慰或温暖的愿望:
在寒冷的世界里,
我寻找一处温暖的避风港,
如同冬日里渴望火炉的温暖,
我的心也在寻找那份温暖的光芒。
取暖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火炉的火焰、暖气的嗡嗡声或是电热毯的温暖触感。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增强了取暖这个词的感官体验。
在不同语言中,取暖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heating”或“warming up”与汉语中的“取暖”有相似的含义,但在具体的使用和文化背景上可能存在差异。
取暖 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通过对取暖这个词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应用,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暖】
(形声。从日,爰(yuán)声。“煗”,从火,耎(ruǎn)声。本义:温度不冷也不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煗、作暖。-煖,温也。 、 《国语·鲁语上》-海多大风,冬煗。 、 《汉书·系传上》-孔席不煗。 、 《礼记·王制》-七十非帛不煖。 、 《韩非子·有度》-清暖寒热,不得不救。 、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唐·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
【组词】
暖谷、 暖阳阳、 暖景、 暖丝、 暖煦、 暖意、 暖炉、 暖霁
使温暖。
【引证】
李直夫《虎头牌》-到来日牵羊担酒,与叔父暖痛去。
【组词】
暖心话、 暖耳、 暖酒、 把手暖一暖;兄弟情谊暖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