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4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7:41
取材: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从某个地方或来源获取材料或素材。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指从现实生活、历史、文学作品或其他任何来源中选择和收集信息、数据、故事或灵感,以便用于创作、研究或制作某物。
“取材”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结构和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取材”可能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和含义。例如,在重视原创性和个人经验的文学传统中,取材于个人经历的作品可能更受欢迎。
“取材”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创造性和灵感,因为它涉及到从各种来源中选择和整合信息的过程。这种联想可能激发人们对创新和探索的积极情感。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准备一个项目时,从不同的书籍和网络资源中取材,这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全面且有说服力的论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取材”:
从晨曦的露珠中取材,
编织成诗行的珍珠。
每一颗都闪烁着,
昨日梦的余晖。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艺术家在自然中漫步,从树叶、花朵和石头中取材,创作出一幅画作。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自然的声音,如鸟鸣和风声,增强了取材过程的感官体验。
在英语中,“取材”可以对应为“draw inspiration from”或“source material”。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个概念都强调了从外部来源获取灵感和材料的重要性。
“取材”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领域中都有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语言表达和创作中更加灵活和富有创意。通过深入学“取材”,我认识到它在信息整合和创新思维中的重要性,这将对我未来的学和表达产生积极影响。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材】
(形声。从木,才声。本义:木材,木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材,木梃也。 、 《周礼·太宰》-五曰材贡。 、 《国语·晋语》。注:“横木也。”-驾而乘材。 、 《论语》。郑注:“无所取于桴材。”-无所取材。 、 《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 《楚辞·九章·怀沙》-材朴委积兮。 、 宋·沈括《梦溪笔谈》-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组词】
木材;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