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6:23
词汇“失桂”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来理解和分析这个词汇。
“失桂”字面意思是指失去了桂树,但在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中,它可能指的是失去了某种珍贵或重要的东西,特别是与桂树相关的象征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失桂”可能被用来象征失去荣誉、地位或某种精神寄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化或历史讨论中。
“失桂”的词源可能与古代对桂树的崇拜有关。桂树在古代象征着高洁和荣誉,因此“失桂”可能源自对这种象征意义的丧失的描述。
在**文化中,桂树常与文人墨客、科举考试等联系在一起,因为古代科举考试中,状元会被赐予桂冠,象征着最高的荣誉。因此,“失桂”可能隐含着失去这种荣誉和社会地位的意味。
“失桂”可能引发人们对失去重要事物的悲伤和遗憾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个人或集体的失落感。
由于“失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文化话题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秋风起,园中失桂,一片萧瑟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秋天园中桂树凋零的画面,带来一种凄凉的美感。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失桂”的词汇,但类似的象征意义可以通过其他植物或物品来表达。
“失桂”作为一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了解和学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度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桂】
(形声。从木,圭声。本义:木名。《说文》:“江南木,百药之长。”)。
肉桂(Cinnamomum cassia),常绿乔木,花黄色,果实黑色,树皮可做健胃剂,又可调味。
【引证】
《急就篇》-芩藭厚朴桂栝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