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8:4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8:41:32
戈壁(Gobi)是一个源自蒙古语的词汇,字面意思是“沙漠、荒漠”。它通常指的是一种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地表主要由砾石、沙子和裸露的岩石构成,植被稀少,气候极端干燥。
“戈壁”一词源自蒙古语“Говь”(Gov'),最初指的是蒙古高原上的一片广阔的荒漠地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汉语吸收,并广泛用于描述类似的干旱地区。
在蒙古文化中,戈壁不仅是地理概念,也象征着游牧民族的坚韧和适应能力。在**,戈壁常常与丝绸之路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是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戈壁给人以荒凉、孤独和坚韧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无尽的沙丘、烈日和风沙,以及那些在这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动植物。
个人可能会有在戈壁旅行的经历,体验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挑战,或者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戈壁的景象,感受到其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在诗歌中,戈壁可以被用来构建意象,如:“戈壁的风,吹散了岁月的尘埃,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戈壁的视觉联想通常是广阔的沙丘、砾石和稀疏的植被。听觉上,可能是风沙的呼啸声和偶尔的鸟鸣。
在英语中,戈壁可以对应为“ Gobi Desert”,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这种类型的干旱地区。
戈壁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地理现象,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戈壁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与荒漠相关的复杂情感和概念。
1.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2.
【壁】
(形声。从土,辟声。本义:墙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壁,垣也。 、 《风俗通》-壁亦土也。 、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 《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徒四壁立。 、 《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组词】
壁有耳、 壁中书、 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