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4:43
戊戌维新是指18年(农历戊戌年)发生在的一次政治改革,由光绪帝支持,旨在效仿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以图自强。这场持续了仅103天,因此也被称为“百日维新”。
在文学作品中,“戊戌维新”常被用来象征变革与希望,或是对历史转折点的反思。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多地被用来讨论历史或教育背景。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分析近代化的尝试和失败。
同义词:百日维新、变法维新 反义词:保守、守旧
同义词“百日维新”强调了这场**的短暂性,而“变法维新”则更侧重于改革的性质。反义词“保守”和“守旧”则代表了与维新相对立的态度和行为。
“戊戌维新”直接来源于农历的纪年法,戊戌年即18年。这个词在20世纪初开始被广泛使用,用以指代那一年发生的政治改革。
戊戌维新发生在面临西方列强侵略和内部腐败的背景下,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和部分官员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现代化的渴望。这场的失败也加深了**的民族危机感。
提到“戊戌维新”,我联想到的是历史的沉重和变革的艰难。它让我思考到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都需要勇气和牺牲,同时也需要时机和环境的配合。
在我的历史学*中,戊戌维新是一个重要的章节,它帮助我理解了**近代史的复杂性和挑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戊戌之年,风云变幻,维新之梦,虽败犹荣。”
想象一幅画面:一群穿着清朝官服的人在激烈讨论,背景是古老的宫殿,这可以代表戊戌维新的场景。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历史感的古典音乐来配合这种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戊戌维新”的,但类似的历史变革和改革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如日本的明治维新。
戊戌维新是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了解这一历史对于理解**的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
1.
【戊】
古代以十干配五方,戊居十干中,因以指中央。
【引证】
《汉书》-五六者,天地之中合。
2.
【戌】
(指事。从戊,含一。不详。戊(wù)武器。本义:地支的第十一位)。
戌时。
【引证】
《三国演义》-明日大利,宜用戌亥时。
【组词】
戌亥时
3.
【维】
(形声。从糸(mì),隹(zhuī)声。本义:系物的大绳)。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维,紘也。 、 《说文》-维,车盖系也。 、 《广雅》-维,系也。 、 《楚辞·天问》-斡维焉系。 、 《周礼·节服氏》。注:“维之以缕。”-维王之大常。 、 《左传·昭公十年》。疏:“纲也。”-居其维首。 、 《淮南子·天文训》-天柱折,地维绝。
【组词】
维纲
4.
【新】
(形声。从斤,从木,辛声。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新”是“薪”的本字)。
砍伐树木。
【引证】
《说文》-新,取木也。 、 章炳麟《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且彼亦知“新”之为义乎?衣之始裁为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