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0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02:49
“枯涩”是一个形容词,字面意思指的是干燥、缺乏水分,同时也有难以理解、晦涩难懂的含义。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它常用来形容文字、语言或者某些事物的状态,表达一种枯燥乏味、不易理解的感觉。
“枯涩”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枯”指的是植物失去水分而干枯,“涩”则有粗糙、不光滑的含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逐渐演变成了形容文字或语言难以理解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枯涩”可能与某些文人墨客追求的“高古”风格有关,即通过晦涩的表达来体现深奥和超凡脱俗。然而,在现代社会,过于枯涩的表达往往被认为是不利于沟通和理解的。
“枯涩”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沙漠、干旱等缺乏生机的景象。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知识或信息的恐惧和排斥。
在阅读某些专业书籍时,我曾遇到过“枯涩”的表达,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和挫败。后来,我通过查找资料和请教专家,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枯涩的文字,如同沙漠中的枯枝,渴望着知识的甘露。”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ry”和“obscure”,但它们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与“枯涩”有所不同。
“枯涩”这个词在描述文字或语言的难以理解时非常有用,但它也提醒我们在表达和沟通时应追求清晰和易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枯涩”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1.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2.
【涩】
(形声。从水,歰声。声符(歰sè)为本字,象四只脚两两相抵,表示不滑,是会意字。本义:不滑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濇,不滑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短而濇。 、 《一切经音义》-濇,文歰,今作澀,不滑也。 、 刘禹锡《砥石赋·序》-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
【组词】
涩噎、 涩道、 涩巴巴、 涩浪、 涩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