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3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30:58
凝涩(níng s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凝”和“涩”。
结合起来,“凝涩”可以理解为凝结而不流畅,常用来形容文字、语言或思想表达上的困难和阻碍。
在中华文化中,文学作品往往追求意境深远和语言的精炼,因此“凝涩”有时被视为一种高深的文学风格,尽管它可能不易被普通读者理解。
在阅读古典文学时,我常常遇到“凝涩”的文风,需要耐心和时间去深入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凝涩在古桥上,岁月的故事静静流淌。”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bscure”或“difficult”,但它们更多强调的是难以理解,而不特指凝结和阻碍。
“凝涩”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文字或语言的不流畅,也反映了作者或说话者的深邃思想。在学习语言和文学时,理解和运用“凝涩”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1.
【凝】
(会意。古冰字,从水,从疑。疑,止也。疑亦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凝,水坚也。 、 《广雅》-凝,定也。 、 《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 《考工记》-凝土以为器。 、 《礼记·乡饮酒义》-天气严疑之气。 、 枚乘《七命》-霜锷水凝。 、 唐·岑参《走马川行》-幕中草檄(xì)砚水凝。
【组词】
凝寒、 凝冰、 凝雨、 凝涸、 凝霜
2.
【涩】
(形声。从水,歰声。声符(歰sè)为本字,象四只脚两两相抵,表示不滑,是会意字。本义:不滑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濇,不滑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短而濇。 、 《一切经音义》-濇,文歰,今作澀,不滑也。 、 刘禹锡《砥石赋·序》-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
【组词】
涩噎、 涩道、 涩巴巴、 涩浪、 涩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