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02: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8:02:46
国步多艰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国家的步伐艰难。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和挑战,形势严峻,处境艰难。
国步多艰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国步艰难,天命不彻。” 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用来描述国家的艰难处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历史上,许多时期都出现过国步多艰的情况,如战乱、自然灾害、政治腐败等。这个成语反映了人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发展的期望。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沉重和忧虑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它提醒人们关注国家的现状和未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讨论国际新闻或历史**时,我经常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某些国家的艰难处境,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情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国步多艰兮,民心所向;
共克时艰兮,曙光在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he nation is facing hard times" 或 "the country is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但这些表达没有 国步多艰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深度。
国步多艰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国家的艰难处境,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
今~,中原隔绝,江、淮之地,尚有盗贼,驻跸之地,最为急务。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步】
(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步,行也。 、 《礼记·祭义》-跬步而不敢忘,孝也。 、 《书·召诰》-王朝步自周。 、 《礼记·曲礼》-步路马必中道。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见夫人之步马者。 、 《楚辞·屈原·涉江》-步余马兮山皋。 、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组词】
止步;信步、 步步虚心、 步阁、 步趋
3.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 《尔雅·释诂》-多,众也。 、 《诗·邶风·旄丘》-何多日也。 、 《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与为多焉。 、 《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组词】
多次;多分、 多士、 多感、 多口、 多般、 多口可、 多花、 多许
4.
【艰】
(形声。表示与土有关,艮(gèn)声。本义:土难治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难理皆曰艰。”-艰,土难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