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0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06:44
“战悸”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战”和“悸”两个字组成。其中,“战”通常指战斗或战争,而“悸”则指心跳加速、紧张不安的状态。因此,“战悸”字面意思是指在战斗或紧张局势中感到的心跳加速、紧张不安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战悸”常用来形容人物在面对危险或重大决策时的内心状态,如战争小说中士兵在战场上的心理反应。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紧张或激动情绪时,人们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军事学,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分析人在压力环境下的心理反应。
“战悸”这个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战”和“悸”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没有特别复杂的演变历史。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见,但随着现代文学和口语的发展,它逐渐被用来描述特定的心理状态。
在**文化中,战争和军事一直是重要的社会话题,因此与战争相关的词汇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一定的地位。“战悸”作为一个描述战争心理状态的词汇,反映了人们对战争及其影响的深刻认识。
“战悸”这个词带有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生死抉择和极端压力下的心理反应。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在面对类似情境时的表达和行为。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一些重要考试或公开演讲前,人们会感受到类似“战悸”的情绪,这种紧张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面对挑战时的一种准备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战悸”来描绘一种内心的动荡和不安:
夜深人静时,心中战悸难平,
思绪如潮涌,梦回战场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场硝烟和士兵紧张表情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激烈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增强“战悸”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art-pounding”或“palpitating”,用来描述类似的心跳加速和紧张感。不同文化中对这种情绪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情感体验是相似的。
“战悸”这个词在描述紧张和不安的情绪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对这个词的学*和分析,可以加深对汉语词汇丰富性和表达力的认识。
1.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2.
【悸】
(形声。从心,季声。本义:害怕,心惊肉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悸,心动也。 、 《楚辞·悼乱》。注:“惧也。”-惶悸兮失气。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 、 马中锡《中山狼传》-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组词】
心有余悸;悸震、 悸颤、 悸心、 悸怖、 悸恐、 悸悚、 悸罔
心悸病。
【引证】
《汉书·田延年传》-使我至今病悸。 、 《汉书·王莽传中》-太师王舜自莽篡位后病悸,寝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