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4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40:06
词汇“战惕”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战”和“惕”。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战惕”字面意思是指因恐惧或紧张而颤抖的状态。其中,“战”通常指战斗或斗争,引申为颤抖、发抖;“惕”则指警惕、小心,引申为紧张、害怕。
“战”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战斗,后引申为颤抖。“惕”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警惕,后引申为紧张。两个字组合成“战惕”,形成了一个描述紧张恐惧状态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战惕”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紧张情绪,这种情绪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也强调了人在关键时刻需要保持警惕和冷静。
“战惕”这个词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未知或危险时的那种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体验。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公开演讲前感到战惕,但通过深呼吸和自我暗示,我成功地控制了这种情绪,完成了演讲。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战惕”:
夜幕低垂,星辰战惕,
风声鹤唳,心绪难平。
“战惕”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黑暗中的颤抖身影,或是紧张时心跳加速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rembling with fear”或“shivering with anxie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是相似的。
“战惕”这个词虽然不常在日常口语中使用,但在文学和特定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在描述紧张和恐惧情绪时更加准确和生动。
1.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2.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