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4:12
“王粲登楼”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故事。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以其文学才华著称。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曾因政治失意而登楼赋诗,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王粲登楼”字面意思是指王粲登上楼阁,引申为文人墨客在失意或感慨时抒发情感的行为。
在文学语境中,“王粲登楼”常用来形容文人在遭遇挫折或心情郁闷时,通过写作或吟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文学评论或历史讨论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同义词:
反义词:
“王粲登楼”这个成语直接来源于王粲的历史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和评论中,成为表达文人失意情感的典型符号。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往往被赋予高尚的道德和情感表达的角色。王粲的故事体现了文人在政治失意时的无奈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情感在文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粲登楼”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忧郁和深沉的。它让人联想到孤独、失意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种情感反应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被用来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遇到“王粲登楼”这个成语,它让我对文人的情感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写作时,我也尝试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类似的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下独酌,王粲登楼,
诗心悠悠,忧国忧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文人独自登楼的画面,背景是朦胧的月光和寂静的夜空。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如古筝或二胡的曲目,来增强这种孤独和忧郁的氛围。
在西方文学中,类似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引用诗人如拜伦或雪莱的作品来实现,他们也有类似的孤独和忧郁的诗作。
“王粲登楼”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的缩影,也是*文学中表达文人情感的重要符号。它让我更加理解文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并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2.
【粲】
(形声。从米,(cán)声。本义:上等白米)。
同本义;又指美食。
【引证】
《诗·郑风·缁衣》-还予授子之粲兮。
3.
【登】
(象形。本义:上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登,上车也。 、 《尔雅》-登,陞也。 、 《礼记·玉藻》-登车则有光矣。 、 《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
4.
【楼】
(形声。从木,娄声。本义:楼房,两层以上的房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楼,重屋也。 、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组词】
教室楼;办公楼;科技楼;楼额、 楼观、 楼外楼、 楼角、 楼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