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3:04
奋不虑身:这个成语形容人在行动时非常勇敢,不顾自己的安危,全力以赴去做某件事情。字面意思是指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全。
奋不虑身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和英雄故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工作、学*和日常生活。
在文化中,奋不虑身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和“忠诚”精神,强调个人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勇敢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在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赞扬。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勇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形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最大的勇气和决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位朋友在紧急情况下奋不虑身地帮助他人,这种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风起云涌时,英雄奋不虑身, 剑指苍穹,心怀天下。 烈火中重生,荣耀归于无畏, 历史长河,铭记这一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进行曲,增强这种勇敢无畏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risk one's life”或“put one's life on the lin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不顾个人安危的勇敢精神。
奋不虑身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勇敢和牺牲的精神,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最大的勇气和决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
汝愚独能奋不虑身,定大计于顷刻。
1.
【奋】
(会意。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象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鸟类振羽展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奮,翚也。 、 张衡《西京赋》-奋隼归凫。 、 《淮南子·原道》-羽翼奋也。 、 《尔雅·释鸟》-雉绝有力奋,鸡绝有力奋。 、 《诗·邶风·柏舟》-不能奋飞。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 《聊斋志异·促织》-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组词】
奋翅、 奋翼、 奋翔、 奋鳞、 奋翮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虑】
(形声。从思,虍(hū)声。本义:思虑,谋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虑,谋思也。 、 《墨子·亲士》-非士无与虑国。 、 《诗·小雅·雨无止》-弗虑弗图。 、 《荀子·礼论》-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 、 《战国策·燕策》-足下更虑之。
【组词】
考虑、 虑尽、 虑佚、 虑事多暗、 虑思、 虑计
4.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