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0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6:04:35
“惊见骇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听到或看到令人震惊和恐惧的事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极端或异常的,这些超出了人们的常规认知或心理承受范围。
在文学作品中,“惊见骇闻”常用于描述恐怖、悬疑或悲剧性的情节,用以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形容某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新闻或。在专业领域,如新闻报道或法律文件中,它可能用来描述某些严重的犯罪或灾难。
同义词:
反义词:
“惊见骇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极端和异常描述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极端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惊见骇闻”常与道德、正义和人性等主题相关联。它不仅描述本身,还反映了社会对于这些**的态度和反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批判某些不公正或不道德的行为。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恐惧、震惊和不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战争、犯罪、灾难等负面**,引发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的深层次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个新闻报道中听到“惊见骇闻”这个词,描述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这个成语的使用让我对**的严重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惊见骇闻,血色月光映照着无辜的灵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或灾难场景的画面,充满烟雾和废墟,人们惊恐的表情。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悲伤的旋律,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ocking news”或“horrifying sight”,它们在语义上与“惊见骇闻”相似,但文化内涵和使用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惊见骇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功能。它不仅描述了极端*,还反映了社会和个人的情感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至关重要。
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龃龉,只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
3.
【骇】
(形声。从马,亥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骇,惊也。 、 《汉书·梅乘传》-马方骇,鼓而惊之。
【组词】
骇驷
4.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