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3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34:30
“使馆”一词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设立的外交代表机构,通常由大使领导,负责处理两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和维护本国公民的权益。
在不同语境下,“使馆”的使用有所不同:
“使馆”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派遣使者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使馆往往象征着国家的权威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在一些国家,使馆区域被视为国家领土的延伸,享有特殊的外交豁免权。
“使馆”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国际交流、外交礼仪和政治权力。它也可能唤起对国际事务复杂性的认识和对国家间合作的期待。
个人经历中,使馆可能与申请签证、参加文化活动或寻求领事援助等经历相关。例如,某人可能因为工作需要频繁访问不同国家的使馆。
在诗歌中,可以将“使馆”比喻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使馆,那座静默的桥梁, 跨越语言的河流, 承载着和平的使者, 在世界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视觉上,使馆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建筑、飘扬的国旗和繁忙的外交官。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外交宴会上的交谈声或使馆门前的警卫步伐声。
在不同语言中,“使馆”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如英语中的“embassy”,法语中的“ambassade”。这些词汇虽然在不同语言中有所差异,但都指向同一概念:国家间的正式外交代表机构。
“使馆”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国家间的正式交流,也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使馆”一词,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际事务的语境和外交交流的细微差别。
1.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
2.
【馆】
(形声。从食,官声。“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本义:高级客舍,宾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馆,客舍也。 、 《周礼·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 《诗·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 、 《诗·大雅·公刘》-于豳斯馆。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师三日馆谷。 、 《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聘于郑,…将入馆。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馆人、 馆客、 馆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