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0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09:21
公使馆:公使馆是指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设立的外交机构,其级别低于大使馆,通常由公使领导。公使馆的主要职能包括代表本国政府进行外交活动,保护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公使馆可能被描绘为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或是角色间秘密会面的地点。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提及公使馆可能涉及国际关系、外交政策或特定国家的政治动态。 专业领域:在外交学和国际关系领域,公使馆是研究外交机构和外交实践的重要对象。
同义词:大使馆(级别更高)、领事馆(主要负责领事事务)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考虑“民间机构”作为对比,强调非官方性质。
词源:公使馆一词源自法语“ambassade”,经由拉丁语“ambactus”演变而来,原意为“侍从”或“使者”。 演变: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公使馆的职能和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外交使命保持不变。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公使馆可能象征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也可能成为民众抗议或示威的目标。
公使馆往往让人联想到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外交官的智慧与勇气。它也可能唤起对国际合作和和平的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公使馆通常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名词,与国际**和外交动态紧密相关。
在诗歌中,可以将公使馆比喻为“国际友谊的桥梁”,在故事中,它可以是一个充满阴谋和策略的场所。
公使馆的图像可能包括庄严的建筑、飘扬的国旗和忙碌的外交官。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外交场合的正式对话和仪式音乐。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embassy”和法语的“ambassade”,虽然指代的外交机构级别不同,但都体现了国家间的官方交流。
公使馆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外交机构的具体职能,也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深化对国际政治和外交实践的理解。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
3.
【馆】
(形声。从食,官声。“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本义:高级客舍,宾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馆,客舍也。 、 《周礼·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 《诗·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 、 《诗·大雅·公刘》-于豳斯馆。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师三日馆谷。 、 《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聘于郑,…将入馆。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馆人、 馆客、 馆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