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7:22
“口体之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口腹之欲的供养”,通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满足吃喝等基本生理需求而进行的供养或服务。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非精神或文化层面的追求。
在文学作品中,“口体之奉”可能用来批评那些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修养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人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努力工作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消费行为。
“口体之奉”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口体”指的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奉”则是供养或服务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因此,“口体之奉”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平衡关注。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体之奉的追求可能更加强烈,这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辛勤工作、生活压力和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它可能带有一种现实主义的情感色彩,让人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为了家庭的口体之奉而辛勤工作,这种奉献精神值得尊敬。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为口体之奉,心中却有诗。”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勤劳的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或者一个家庭围坐在餐桌旁的温馨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温馨或励志的旋律,来增强这种为了生活而努力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read and butter”,即基本生活需求的意思。不同文化中对基本生活需求的表达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是相似的。
“口体之奉”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关注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鼓励我们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不忘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目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不知~不若人也。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体】 亲近的,贴心的。 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