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0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5:01:15
“携幼扶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携带幼儿,扶持老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弱小和年老者的关爱和帮助,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文学作品中,“携幼扶老”常用来描绘温馨和谐的家庭场景或社会风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或集体的行为,表达对这种行为的赞赏。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伦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
“携幼扶老”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中的互助与关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限于家庭内部,也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
在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是一种传统美德,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经常通过各种活动和政策来弘扬这种精神,如设立老年人日、儿童节等,以及在公共设施中设置无障碍通道等。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馨、和谐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画面。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美德,促进社会的正能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帮助老人过马路,陪伴孤寡老人聊天,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携幼扶老”的意义和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携幼扶老,行于春日暖阳下,心怀善念,共绘人间温情画。”
想象一幅画面:阳光下,一位年轻人牵着小孩的手,另一只手扶着一位老人,缓缓前行。背景音乐可以是温馨的钢琴曲,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也有体现,如“尊老爱幼”在英语中可以对应为“respect for the elderly and care for the you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价值相似。
“携幼扶老”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这种美德的实践不仅能够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也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旧圣德。
1.
【携】
(形声。从手,隽(jùn)声。本义:提着)。
同本义(把地上的物品举提起来)。
【引证】
《说文》-携,提也。 、 《诗·大雅·板》-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组词】
携壶;携带、 携酒牵羊;携杖
2.
【幼】
(会意。从幺(yāo),从力。幺,小。年幼力小。本义:幼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幼,小也。 、 《尔雅》-幼,稀也。 、 《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 、 《仪礼·丧服》。注:“谓年十五以下。”-子幼。 、 《礼记·祭义》-慈幼为其近于子也。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幼原耳。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吾幼且少。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余幼好书。
【组词】
幼主、 幼少、 幼志、 幼君、 幼孤、 幼累、 幼蒙、 幼愿、 幼龄、 幼碎、 幼学、 幼虫
小孩儿。
【引证】
陶潜《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扶老携幼。 、 清·林觉民《与妻书》-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组词】
幼壮、 幼科、 幼妇、 幼孺
3.
【扶】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车至门扶。 、 《左传·宣公二年》-遂扶以下。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组词】
扶绰、 扶策、 扶掖、 扶挈、 扶将
4.
【老】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年老,衰老)。
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
【引证】
《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 、 《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 、 《国语·吴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六十称耋,七十称老。”-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 、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 、 《管子·海王》注-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 、 《后汉书》-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组词】
老钝、 老家人、 老院子、 老丹青、 老行、 老姐、 老杜、 老羸、 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