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55:30
哀悼:指对逝者表示悲痛、怀念和敬意的情感和行为。它通常涉及对失去亲人、朋友或重要人物的哀伤表达,可能包括哭泣、祈祷、献花、守灵等仪式。
哀悼一词源于古汉语,其字面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基本一致。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哀悼我们这样的人)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哀悼的仪式和表达方式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情感——对逝者的怀念和悲痛——始终未变。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哀悼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各异。例如,在文化中,哀悼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如守灵、烧纸钱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哀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个人的情感表达和仪式上。
哀悼一词往往唤起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它可能引发悲伤、同情和反思等情感反应,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在个人生活中,哀悼可能是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当亲人去世时,哀悼成为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情感纽带,帮助人们处理失去的痛苦,并逐渐接受现实。
在诗歌中,哀悼可以被赋予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在寂静的夜里,我哀悼那逝去的星光,
它曾照亮我的路途,如今只留下无尽的黑暗。
在不同文化中,哀悼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各异。例如,在印度文化中,哀悼可能涉及特定的服饰和食物禁忌;而在日本文化中,哀悼可能更加内敛和克制。
哀悼是一个充满情感和仪式感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哀悼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情感反应,以及如何在失去中寻找意义和安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哀悼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帮助我们表达和处理复杂的情感体验。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悼】
(形声。从心,卓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 、 《国语·晋语》-隐悼播越。 、 《周书·谥法》-恐惧从处曰悼。 、 张衡《西京赋》-怵悼栗而耸兢。 、 《诗·桧风·羔裘》。注:“动也。”-中心是悼。 、 陈寿《三国志》-心栗手悼,书不成字。
【组词】
悼栗、 悼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