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4:17
“哀惧”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哀”表示悲伤、悲痛,而“惧”表示害怕、恐惧。结合起来,“哀惧”通常指的是因悲伤和恐惧而产生的复杂情感状态。
“哀”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表示哭泣、悲伤;“惧”字则较晚出现,表示害怕、恐惧。两者结合的“哀惧”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在现代汉语中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哀惧”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有关,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情感控制和道德修养。
“哀惧”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压抑的,可能会联想到黑暗、孤独和无助的情境。
在个人经历中,“哀惧”可能出现在面对亲人离世、重大挫折或未知恐惧时,如“在那次地震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哀惧。”
在诗歌中,“哀惧”可以被用来增强情感的深度,如: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心中哀惧,如影随形。
在英语中,类似的情感状态可以用“grief and fear”来表达,但在具体的文化和语境中,表达方式和情感强度可能有所不同。
“哀惧”是一个描述复杂情感状态的词汇,它在文学和心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惧】
(形声。从心,瞿声。本义:害怕,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惧,恐也。 、 《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 、 《史记·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荀子·解蔽》-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 、 《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 、 《论语·子罕》-勇者不惧。
【组词】
惧思、 惧选、 惧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