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06: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06:52
“哀惜”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悲伤和惋惜。它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同情和遗憾,通常用于描述对失去或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情感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哀惜”常用于描绘悲剧性的人物命运或历史**,如对英雄的早逝或国家的衰败表示哀悼和惋惜。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表达对个人损失(如亲人的去世)的悲伤。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探讨“哀惜”作为一种情感反应的机制和影响。
同义词中,“悲痛”强调深切的痛苦,“惋惜”侧重于对失去机会或美好事物的遗憾,“哀悼”则更多用于对死者的悼念。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哀惜”相反的情感状态。
“哀惜”由两个汉字组成,“哀”意为悲伤,“惜”意为珍惜或惋惜。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哀惜”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有关,即对他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和关怀。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常用于表达对公共或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
“哀惜”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忧郁的。它让人联想到失去的美好和无法挽回的遗憾,这种情感可以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深思。
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在亲人去世或重要机会失去时体验到“哀惜”的情感。例如,当一位亲人因病去世时,家人和朋友可能会感到深深的哀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不度玉门关,哀惜花开又一年。”这里通过“哀惜”表达了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短暂的无常感。
视觉上,“哀惜”可能让人联想到灰暗的色调和悲伤的面部表情。听觉上,可能与低沉的音乐或悲伤的旋律相关联。
在英语中,“哀惜”可以对应于“sorrow”或“regret”,但这些词在情感强度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哀惜”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悲伤和遗憾,还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哀惜”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惜】
(形声。从心,昔声。本义:哀痛,哀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惜,痛也。 、 《楚辞·惜誓序》-惜者,哀也。 、 汉·贾谊《论积贮疏》-为陛下惜之。 、 宋·苏洵《六国论》-惜其用武不终。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岁月为可惜。
【组词】
可惜、 痛惜、 惜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