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1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17:06
末日审判(Last Judgment 或 Day of Judgment)是一个概念,主要在教中提及,指的是世界末日时上帝将对所有人类进行审判,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天堂或被投入地狱。这个概念源自《圣经》中的《启示录》,是**教末世论的核心部分。
“末日审判”一词源自拉丁语“Judicium Finale”,在中世纪教文献中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和文化中有所演变,但其核心意义——终极的正义和审判——保持不变。
在教文化中,末日审判是一个重要的信仰概念,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实践。在社会层面,这个概念也常被用来强调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
末日审判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畏和恐惧,因为它代表了终极的不可逆转的命运。这种概念也常引发对生命意义和道德选择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末日审判的概念可能激励人们追求正义和善良,避免恶行,因为它象征着最终的清算和评价。
在诗歌中,末日审判可以被用作一个强大的象征:
在末日审判的阴影下, 我们行走于善恶的边缘, 每一言行,皆是命运的编织。
末日审判的视觉联想常包括庄严的审判场景、天使和魔鬼的斗争,以及灵魂的升天或坠落。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庄严的**音乐或审判的钟声。
在其他**中,如伊斯兰教的“Qiyamah”(复活日)和犹太教的“Yom Kippur”(赎罪日),也有类似的末日审判概念,尽管具体细节和解释有所不同。
末日审判作为一个深刻的和哲学概念,不仅在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也在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影响。它提醒我们关注道德和正义,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相关主题和情感。
1.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2.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3.
【审】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同本义。
【引证】
《荀子·非相》-审,谓详观其道也。 、 《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审,则为福矣。 、 《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组词】
审时、 审物、 审形、 审决、 审机而行、 审别、 审势
4.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