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31: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31:16
“应节合拍”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事物与特定的时间、场合或环境相协调,既符合时宜,又和谐一致。字面意思是指按照节令或节奏来行动或安排,使之与周围环境或社会活动保持一致。
在文学中,“应节合拍”可以用来描述自然景观、人物行为或故事情节与季节、节日等时间节点的契合。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评价某人的行为是否得体,是否符合当前的社会风俗或礼仪。在专业领域,如音乐或舞蹈,它可能特指表演与音乐节奏的精确配合。
“应节合拍”这个词汇源自对自然规律和社会*俗的观察与遵循。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节律紧密相连,因此“应节”一词很早就在汉语中出现。而“合拍”则更多与音乐和舞蹈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含义。
在**文化中,“应节合拍”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无论是春节的庆祝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都体现了这一文化理念。
这个词汇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有序的社会生活和美好的自然环境。在表达中,使用“应节合拍”可以传达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和谐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注意到那些应节合拍的事物,比如中秋节的月饼和灯笼,它们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应节合拍,轻抚过柳枝的嫩绿,唤醒了沉睡的河流。”
想象一幅画面:春节的夜晚,家家户户的灯笼高高挂起,烟花在夜空中应节合拍地绽放,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喜庆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sync with the season”或“in tune with the occas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与时间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应节合拍”这个词汇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也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追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他们一面拉风箱一面唱歌,应节合拍。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
3.
【合】
(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合,合口也。 、 《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
4.
【拍】
(形声。从手,白声。本义:拍击)。
同本义。
【引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拍鞍马。
【组词】
拍浮、 拍肩、 拍惜、 拍张、 拍球;拍台拍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