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0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00:38
“应许”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承诺、答应或保证某事会发生或某人会做某事。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承诺,表明说话者对未来某事的确定性或决心。
“应许”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应”和“许”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它常用于描述君主对臣民的承诺或神对人的应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扩大,成为日常语言中表达承诺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应许”常常与诚信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交往中,遵守应许被视为一种美德,违背应许则被认为是不诚信的行为。
“应许”这个词给人一种稳定和可靠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信任和安全感,因为当某人应许某事时,通常意味着他们有意愿和能力去实现这个承诺。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应许朋友在考试期间帮助他们复*,这个承诺让我感到有责任去履行,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友谊。
在诗歌中,“应许”可以这样使用:
星辰应许夜空,
永恒的誓言,
在寂静中闪烁,
照亮前行的路。
想象一幅画面:两个人在星空下许下应许,星星闪烁,仿佛在见证他们的誓言。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温柔的钢琴曲,如Yiruma的《River Flows In You》,来表达这种承诺的温柔和坚定。
在英语中,“应许”可以对应为“promise”。虽然“promise”在英语中的使用更为广泛,但其核心意义与“应许”相似,都强调了承诺和未来的确定性。
“应许”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承诺和信任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在文学和日常对话中广泛使用,也在法律和商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和使用“应许”,我更加理解了诚信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许】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听从其言也。-许,听也。 、 《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王子许。 、 《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武王伐纣平话》-[某]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 、 《书·金滕》-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 《列子·汤问》-杂然相许。 、 《战国策·魏策》-其许寡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可不许。 、 诸葛亮《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
【组词】
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 许肯、 许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