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4:49
“不食之地”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不适合耕种、无法种植粮食的土地”。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或农业生产的地方。
在文学作品中,“不食之地”常被用来象征荒凉、绝望或被遗弃的地方,如沙漠、荒山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个地方的条件极差,不适合居住或工作。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农业科学中,它可能特指那些土壤贫瘠、缺乏必要水分和养分的土地。
“不食之地”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不食”指的是不能提供食物,“之地”则是指这样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的肥沃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计。因此,“不食之地”这个词汇在历史上常被用来描述边疆或战乱地区的艰苦条件,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土地资源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荒凉、孤寂和无助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荒漠、无人区,以及那些被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的地方。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旅行中遇到过一些被工业污染严重的地方,那里的土地几乎变成了不食之地,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不食之地,风沙漫天,生命之花难以绽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沙漠或废弃的工业区。听觉上,可能是风沙呼啸的声音,或者是寂静无声的荒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rren land”或“wasteland”,它们在含义上与“不食之地”相似,都指那些不适合居住或耕种的土地。
“不食之地”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土地的自然状态,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那些条件恶劣的地方,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莽我焉。
山林、溪谷,~。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食】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