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5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5:02
词汇“悁愤”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悁”和“愤”。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悁愤”字面意思是指因愤怒而心中不安或焦躁。其中,“悁”字有焦急、不安的意思,“愤”字则表示愤怒、愤慨。结合起来,“悁愤”描述了一种因愤怒而导致的内心不安和焦躁状态。
“悁”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焦急、不安的含义,而“愤”字则一直表示愤怒。这两个字组合成“悁愤”,其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主要用于描述因愤怒而产生的内心不安。
在**传统文化中,愤怒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需要通过修身养性来控制。因此,“悁愤”这个词在强调情绪控制和内心修养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悁愤”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愤怒而无法平静的场景,如历史上的冤案、不公**等,这些都能引发人们的悁愤之情。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使用“悁愤”这个词,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如面对不公或挫折时,我能感受到这种情绪的存在。例如,当我看到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时,心中难免会产生悁愤之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悁愤”:
夜深人静时,悁愤难平息,
星光点点下,思绪如潮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ething anger”或“frustrated rage”,这些词汇也能传达出因愤怒而内心不安的情绪状态。
通过对“悁愤”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特定情绪状态时的精确性和深刻性。这个词在文学和心理学的语境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愤怒情绪时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这个词的使用,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悁】
怒;急躁。
【引证】
《说文》-悁,忿也。从心,悁声。 、 《声类》-悁,忧貌也。 、 《字林》-悁,含怒也。 、 《宋史》-吏民颇畏其悁急。
【组词】
悁急
2.
【忿】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忿,悁也。 、 《广雅》-忿,怒也。 、 《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 、 《礼记·大学》-身有所忿窒。 、 《楚辞·怀沙》。注:“恨也。”-惩违改忿兮。 、 《庄子·达生》-忿慉之气。 、 《玉篇》-忿,恨也,怒也。 、 《战国制·秦策》-伯主约而不忿。 、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组词】
忿恨、 忿气、 忿怒、 忿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