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5:25
词汇“[狧糠及米]”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该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狧糠及米”字面意思是指连糠带米一起吃,比喻不分好坏,一概接受。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狧糠及米,非礼也。”原意是指不加选择地吃东西,引申为不分是非,不加选择地接受或处理事情。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过于随意,没有原则。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文学研究中,可能会提及这个成语来解释古代文献中的某些观点。
“狧糠及米”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的是其同义词或类似的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讲究“中庸之道”,即凡事要有度,不可过犹不及。因此,“狧糠及米”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处理事物应有选择和原则的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可能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不加区分、随意处理问题的态度。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那些不讲究方法、随意行事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处理事情时缺乏原则,这时可以用“狧糠及米”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创作中,可以将“狧糠及米”融入到描述一个人物性格或行为的场景中,以此来突出其不加选择的特质。
由于这个成语较为抽象,视觉上可能难以直接联想,但可以通过描绘一个人在混乱中随意抓取东西的场景来体现“狧糠及米”的含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些描述混乱或无序状态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如英语中的“take anything and everything”或“indiscriminate”,可以传达类似的意思。
“狧糠及米”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即处理事物应有选择和原则。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语有之曰:‘狧糠及米。’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不得安肆矣。
清·谭嗣同《报贝元征书》:“苟得我之海口海岸,所谓~,而内地内江又化为海口海岸之形矣。”
1. 【狧】 用舌头舔:“语有之曰:‘~糠及米。’”。
2.
【糠】
(形声。从米,康声。本义:从稻、麦等谷皮上脱下的皮、壳)。
本作“穅”,“康”。谷的外壳。
【引证】
《墨子·公输》-邻有糠槽而欲窃之。
3.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
4.
【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米粒琐碎纵横之状。“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米”的字与米、粮有关。本义: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四注象米,十其介者,九谷之分也。-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 、 《礼记·明堂位》-米麜有虞氏之痒也。
【组词】
粟米;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