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1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17:45
狩猎:指人类或动物为了获取食物、保护自身、进行娱乐或进行科学研究等目的,对野生动物进行捕捉或杀戮的行为。
狩猎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有组织的集体捕猎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包括个人或小团体的捕猎行为,以及对野生动物的管理和保护。
在许多文化中,狩猎被视为一种传统活动,与生存技能、社会地位和精神信仰有关。例如,北美原住民的狩猎仪式和欧洲贵族的狩猎聚会都是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狩猎可能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从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存技能的赞赏,到对动物福利的担忧和对生态破坏的忧虑。个人对狩猎的态度可能受到文化、教育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个人可能在生活中遇到与狩猎相关的经历,如参与狩猎活动、参观狩猎博物馆或参与野生动物保护项目。
在诗歌中,狩猎可以被用来象征追求和挑战:
在森林的深处,猎人的脚步轻柔, 追逐着风的踪迹,猎取着梦的碎片。
狩猎可能让人联想到森林的静谧、猎犬的吠叫、猎枪的回响和猎物的奔跑。视觉上,可能想到猎人穿着迷彩服,手持猎枪,潜伏在灌木丛中。
在不同文化中,狩猎的含义和实践可能大相径庭。例如,在某些非洲部落中,狩猎是成年礼的一部分,而在日本,狩猎狐狸(狐狩り)曾是一种传统的驱邪活动。
狩猎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涵盖了人类与自然界互动的多种方式,还反映了文化、伦理和生态的复杂关系。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狩猎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平衡传统与可持续性。
1.
【狩】
(形声。从犬,守声。“犬”是狩猎的助手,故从犬。本义:冬季打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狩,犬田也。 、 《易》。按,田必有犬,故从犬。”-明夷于南狩。 、 《易·荀》注-岁终田猎曰狩。 、 《尔雅》-冬猎为狩。 、 《公羊传·桓公四年》-狩者何?田狩也。 、 《汉书·刑法志》-冬大阅以狩。 、 《列子·黄帝》。注:“火田为狩”-狩于中山。 、 《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组词】
狩田、 狩地
2.
【猎】
(形声。从犬,巤(liè)声。本义:打猎,捕捉禽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猎,放猎逐禽也。 、 《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 《礼记·月令》-执弓挟矢以猎。 、 《左传·宣公十一年》-楚蒍艾猎,字叔敖。 、 《太玄·毅》。注:“捕也。”-吏所猎也。 、 唐·王维《观猎》-将军猎渭城。 、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出猎。 、 《聊斋志异·促织》-教我猎虫所。
【组词】
猎火、 猎围、 猎士、 猎夫、 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