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5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53:58
冤沉海底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冤屈或不公正的事情被深深地埋藏在海底,比喻冤屈极深,难以昭雪。它传达了一种无法得到公正解决的悲惨境遇。
在文学作品中,冤沉海底 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得到平反的冤案,强调了社会不公和个体悲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难以解决的问题或不公正的待遇。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学,它可能被用来讨论冤案的成因和解决机制。
同义词:冤屈难伸、冤枉无告、沉冤莫白 反义词:昭雪平反、冤屈得伸、沉冤得雪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语境的不同,而反义词则表达了冤屈得到解决和公正的实现。
冤沉海底 这个词汇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对冤案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社会讨论中,逐渐成为描述无法解决的冤屈的固定表达。
在文化中,冤沉海底** 常常与历史上的冤案和司法不公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正义的渴望和对不公正的批判。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伤和愤怒,因为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体的无助。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不公正而受苦的人们。
在个人生活中,冤沉海底 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如职场不公或个人遭遇的不幸。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冤沉海底 来增强悲剧色彩:
海浪轻拍着岸边, 诉说着冤沉海底的哀怨。 月光下,波光粼粼, 却照不亮那深藏的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黑暗的海底,沉睡着无数未解的冤屈。音乐上,可以选择悲伤的旋律,如低沉的大提琴,来表达这种深沉的悲哀。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buried injustice”或“unredressed grievance”也能传达相似的情感和意义。
冤沉海底 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个体悲剧,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对社会正义的呼唤和对个体命运的同情。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
1.
【冤】
(会意。从兔,从冖(mì)。“冖”表示覆盖。兔子被覆盖住了,卷曲不能伸。或从冖,表示在房屋内。本义:屈缩;不舒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冤,屈也。从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 、 《广雅》-冤,曲也。 、 《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冤,屈也”-冤颈折翼,庸得往兮!
【组词】
冤曲、 冤伏、 冤延
2.
【沉】
(形声。从水,冘(yín)声。甲骨文字形,中间是牛,周围是水,表示把牛沉到水中。商代祭祀用牲的方法。本义:没入水中)。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沈,没也。 、 《周礼·大宗伯》。注:“川泽曰沈。”-以狸沈祭山林川泽。 、 《诗·小雅·箐箐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词】
石沉大海;沉溺
3.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4.
【底】
(形声。从广(yǎn),氐(dǐ)声。本义:止住;停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底,止居也。 、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壅蔽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