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0:1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19:41
冤民:该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受到不公正对待或冤屈的民众。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因为法律、政治或其他社会因素而遭受不公待遇,感到冤屈和不满的群体。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冤民”常被用来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可以被视为一个冤民形象。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冤民”来形容自己或他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例如:“他真是冤民,明明是无辜的却被冤枉了。” 专业领域:在法律领域,“冤民”特指那些被错误定罪或受到不公正司法对待的人。
同义词:冤屈者、受害者、无辜者 反义词:受益者、胜利者、正义者
“冤民”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冤”字意为冤屈、不公,“民”指民众。随着社会的发展,该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主要用于描述遭受不公待遇的群体。
在**传统文化中,“冤民”常常与社会正义和法律公正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该词汇常被用来批评司法不公或社会不平等现象。
情感反应:该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愤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和苦难。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历史上的冤案,如岳飞的“莫须有”罪名,或是现代社会中的冤假错案。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目睹或听说有人遭受不公正待遇,可能会用“冤民”来形容他们,表达对不公现象的愤慨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诗歌:
在黑暗的角落,冤民无声哭泣,
法律的利剑,何时斩断不公的锁链?
视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法庭上无助的被告,或是街头抗议的人群。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冤屈者的哭诉声,或是社会正义的呼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victim of injustice”或“wronged person”,但这些词汇没有“冤民”在中文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和社会背景。
“冤民”一词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汇,更是一个承载着社会正义和法律公正期望的符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该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并激发对正义的追求。
1.
【冤】
(会意。从兔,从冖(mì)。“冖”表示覆盖。兔子被覆盖住了,卷曲不能伸。或从冖,表示在房屋内。本义:屈缩;不舒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冤,屈也。从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 、 《广雅》-冤,曲也。 、 《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冤,屈也”-冤颈折翼,庸得往兮!
【组词】
冤曲、 冤伏、 冤延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