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8:51
手背:指人手部的背面,即手指和手腕相连的部位的反面。
手背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手”和“背”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手部和背面。在古代汉语中,手背的描述可能更为具体,如“手之背面”,随着语言的简化,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手背”。
在某些文化中,手背可能与特定的手势或礼仪相关联。例如,在某些亚洲文化中,用手指指向他人可能被视为不礼貌,而使用手背则更为恰当。
手背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安慰或保护。例如,在寒冷的天气中,手背的温暖可能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手背常用于保护手心免受伤害,如在搬运重物时,人们可能会用手背支撑物体。
在诗歌中,手背可以被用来象征性地表达情感:
手背轻触,温暖如春, 无声的言语,传递着爱。
手背可能让人联想到柔和的触摸声或温暖的画面,如在寒冷的冬日里,两只手背相触的温馨场景。
在不同语言中,手背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手背可以被称为“back of the hand”。
手背作为一个简单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清晰,但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它可以承载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