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0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0:07:37
方巾丑 是中国戏曲中的一个角色行当,属于丑行的一种。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戴着方巾的丑角”。在戏曲中,方巾丑通常扮演滑稽、机智、幽默的角色,他们的表演风格活泼、夸张,常常通过诙谐的言语和动作来逗乐观众。
方巾丑 主要出现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如京剧、昆曲等。在文学作品中,方巾丑的形象也常被提及,用以描绘一种特定的戏剧氛围或角色特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戏曲艺术时。
同义词:丑角、滑稽角色 反义词:正旦、老生(这些是戏曲中的正统角色,与方巾丑的滑稽形象形成对比)
方巾丑 的名称来源于其传统的装扮,即头上戴着方巾。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方巾丑的角色特点和表演风格也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在历史演变中,方巾丑的角色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幽默和机智特质始终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巾丑代表了民间智慧和幽默感,是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会背景中,方巾丑的角色往往用来反映社会现实,通过夸张的表演手法传达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或批评。
方巾丑 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轻松和愉悦。联想上,它让我想到戏曲中的欢乐氛围和演员的精湛表演技巧。这种角色在戏曲中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使观众在欣赏严肃剧情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时刻。
在我的生活中,方巾丑的概念启发我在表达时加入更多的幽默和机智,无论是在日常对话还是在写作中。它教会我如何在严肃的讨论中穿插轻松的元素,使交流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舞台上,方巾一抖,笑语盈盈,
丑角登场,机智如风,逗乐众生。
方巾丑 的视觉联想是色彩鲜艳的戏服和夸张的面部妆容。听觉上,联想到的是戏曲中特有的锣鼓声和方巾丑角色的诙谐台词。
在西方戏剧
1.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2.
【巾】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巾,佩巾也。 、 《仪礼·士冠礼》-沐巾一。 、 《礼记·内则》-盥卒授巾。 、 《仪礼·士丧礼》-布巾环幅不凿。 、 《仪礼·特牲馈食礼》-静其巾幂。 、 《战国策·魏策》-儿女共沾巾。 、 宋·张俞《蚕妇》-归来泪满巾。 、 清·林觉民《与妻书》-巾短情长。
【组词】
花巾;小丝巾;巾栉、 巾帚、 巾帨
3.
【丑】
(形声。从鬼,酉声。古人以为鬼的面貌最丑,故从鬼。本义:貌丑。按:在古代,“醜”和“丑”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除作地支和时辰用“丑”以外,都不能写作“丑”。现在“醜”字简化为“丑”)。
可恶。
【引证】
《说文》-醜,可恶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耗土之人醜。 、 《楚辞·橘颂》-姱而不醜兮。 、 《诗·小雅·十月之交》。传:“恶也。”-亦孔之醜。
【组词】
丑名、 丑言、 丑攀谈、 丑徒、 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