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5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51:19
无业游民的字面意思是指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游荡的人。基本含义是指那些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无着落,可能依赖社会救济或他人帮助维持生计的人。
“无业游民”一词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较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其含义和使用频率也有所变化。在现代社会,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这个词的使用更加频繁。
在**,无业游民可能被视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政府和社会组织通常会采取措施帮助这些人重新就业或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这个词可能引起同情、厌恶或担忧等复杂情感。同情是因为这些人可能面临生活困境,厌恶是因为他们可能被视为社会负担,担忧是因为他们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无业游民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涉及他们的生活困境、寻求帮助的经历或成功重新融入社会的案例。
在诗歌中,可以将“无业游民”作为主题,探讨社会边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如英语中的“vagrant”或“homeless”,但都指没有固定住所和职业的人。
“无业游民”这个词反映了社会经济问题和个人生活困境,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时需要考虑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性。
他说这班都是无业游民,往往有打个半死的。
我们要注意这些~的动向。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业】 (象形。从丵(zhuó),从巾丛生草。巾象版。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 版,大版。
3.
【游】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 《诗·长发》-为下国缀旒。 、 《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4.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