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4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9:42:36
词汇“畏龙”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者特定语境下的词汇。为了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畏龙”字面意思是指害怕或敬畏龙。在**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权力和尊贵的象征,因此“畏龙”可能指的是对这种强大力量的敬畏或恐惧。
在文学作品中,“畏龙”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权威或强大力量的敬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文化或历史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民俗学或文化研究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探讨**古代对龙的崇拜和敬畏。
“畏龙”这个词可能源自**古代对龙的崇拜和敬畏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可能在日常语言中不常使用,但在特定的文化或历史语境中仍然保留其意义。
在**文化中,龙是神圣的象征,代表着力量和权威。因此,“畏龙”反映了人们对这种象征的敬畏和尊重。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可能与对权威人物或机构的敬畏有关。
“畏龙”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皇权、神秘的自然力量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思,以及对权威和力量的复杂情感。
由于“畏龙”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太容易遇到与这个词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然而,在学*和了解**传统文化时,可能会接触到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畏龙”来表达对某种强大力量的敬畏:
在古老的传说中,
龙是天空的主宰,
人们敬畏它的力量,
心中藏着畏龙的情愫。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人们敬畏龙的画面,或者一段描述龙在云中飞翔的古典音乐,来增强“畏龙”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敬畏狮子”(fear of the lion),狮子在西方文化中象征勇气和力量。
“畏龙”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文化中对龙的特殊情感和态度。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文化敏感性。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