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4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40:11
词汇“垂手人”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以下是对该词汇的分析:
“垂手人”字面意思是指那些手下垂的人,可能指的是站立或坐着时双手自然下垂的人。然而,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基本含义可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由于“垂手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疲惫、无助或顺从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
由于“垂手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它可能是由“垂手”和“人”两个词组合而成,用来形容一种特定的姿态或状态。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垂手人”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地位低下、缺乏权力或影响力的人。它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无力、顺从和被动,给人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想到那些在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和控制力的人。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垂手人”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垂手人”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形象,用来表达无助、顺从或被动的情感。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想象一个双手下垂、表情无助的人,这样的形象可能让人感到沉重和压抑。
由于“垂手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不详。
“垂手人”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它可能用来形容一种特定的姿态或状态,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1.
【垂】
(形声。从土,(chuí)声。本义:边疆)。
边疆;边境。 同: 陲
【引证】
《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垂,远边也。 、 《广韵》-垂,疆也。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寡人无良边垂之臣。 、 《战国策·秦策四》-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