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5:31
“吹箫乞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吹奏箫这种乐器来乞讨食物。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境遇凄凉,生活困顿,不得不通过卖艺或乞讨来维持生计。
在文学作品中,“吹箫乞食”常被用来描绘古代文人或艺人的悲惨境遇,如在古代诗词中描述落魄文人的生活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生活困难,需要依靠他人帮助。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或文人阶层的生活状态。
“吹箫乞食”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因政治斗争或社会变迁而失去家园,不得不依靠卖艺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泛指任何因生活困顿而不得不乞讨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往往被赋予高尚的地位,但历史上也有许多文人因各种原因而生活困顿。因此,“吹箫乞食”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文人境遇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不幸遭遇,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坚持艺术追求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背景和情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吹箫声,凄凉乞食情。”
想象一个古代街头上,一位衣衫褴褛的文人吹奏着箫,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但无人驻足。这种场景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gging for bread”,但缺乏“吹箫”这种艺术元素的象征意义。
“吹箫乞食”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坚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春秋时期,费无极怂恿楚平王占有太子毕建的新娘,设计要害死太子毕建及他的老师伍奢全家,派儿子费得雄去樊城诱骗伍员回京受诛。伍子胥得到的消息,就逃出楚国,到吴国的街市上靠吹箫乞讨为生,后被人发现推荐去辅佐吴王攻楚
1.
【吹】
(会意。从口,从欠。“欠”是出气的意思。本义:合拢嘴唇用力呼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吹,嘘也。 、 《庄子·逍遥游》-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组词】
吹火筒;吹火、 吹网、 吹吁
2.
【箫】
(形声。从竹,肃声。从竹,与乐器有关。本义:洞箫,竹制的管乐器)。
同本义 。管乐器名,古代的排箫是许多管子排在一起的,后世用一根管子。竖着吹的叫洞箫。
【引证】
《说文》-箫,参差管乐也。象凤之翼。 、 《周礼·小师》。注:“编小竹。”-箫管弦歌。 、 《淮南子·齐俗》-若风之过箫。 、 《五经通义》-箫,编竹为之。长尺五寸。 、 唐·韩愈《梁国惠康公主挽歌》-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 、 唐·李朝威《柳毅传》-箫韶以随。
【组词】
箫韶、 箫笛
3.
【乞】
(象形。《说文》本作“气”,借云气字表示乞求义。本义:向人求讨)。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乞,谓行匄也。 、 《春秋·僖公八年》-郑伯乞盟。 、 《谷梁传》-乞者,处其所而请与也。 、 《庄子·盗跖》-操瓢而乞者。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乞食于野人。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钱币乞之。 、 宋·苏轼《教战守策》-乞为囚虏之不暇。 、 《明史》-瑞亦屡疏乞休。
【组词】
乞化、 乞言、 乞邻、 乞粮、 乞活、 乞募、 乞麾、 乞灵、 乞请
4. 【食】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