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2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0:23:54
词汇“晓声”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较为文学化的表达。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晓声”进行分析:
“晓声”字面意思指的是黎明时分或清晨的声音。其中,“晓”指的是天刚亮的时候,即黎明;“声”则是指声音。因此,“晓声”可以理解为清晨时分自然界或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晓声”这个词源自古汉语,其中“晓”字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的“晓之以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晓声”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特定的语境中。
在**文化中,清晨常被赋予清新、希望和新的开始的象征意义。因此,“晓声”在文学和诗歌中常用来表达这种美好的开始和生机。
“晓声”给人以宁静、清新和希望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清晨的宁静,自然的和谐,以及新的一天的开始。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喜欢早起,他可能会特别留意清晨的晓声,这声音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激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晓声如诗,轻抚着夜的余韵,唤醒了梦中的花朵。”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dawn chorus”(黎明合唱)可以传达相似的意境。
“晓声”这个词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但在文学和诗歌中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描绘了清晨的声音,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和美感。
1.
【晓】
(象形。从日,尧声。本义:天明)。
同本义。今专指天刚亮。
【引证】
《说文》-晓,明也。 、 《淮南子·俶真》-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 唐·白居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 、 唐·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 、 《资治通鉴·唐纪》-晓当尽戮之。 、 唐·杜牧《阿房宫赋》-梳晓鬟也。 、 宋·柳永《雨霖铃》-晓风残月。
【组词】
破晓、 拂晓、 晓雾;晓舌、 晓暝、 晓行;晓鸡初啼;晓星;晓岚;鸡鸣报晓;晓夕、 晓天,晓色、 晓月,晓魄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