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5:57
“沈默寡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沉默不语,说话很少。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或者在特定情况下选择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文学作品中,“沈默寡言”常用来塑造角色的性格特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某些情境下就显得沈默寡言。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例如:“他是个沈默寡言的人,很少参与集体讨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与内向性格或社交焦虑有关。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语境的适应性,而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形容一个人说话多且连续不断。
“沈默寡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演变过程中保持了基本的意义和用法,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文化中,沈默寡言有时被视为一种美德,特别是在强调谦逊和内敛的传统价值观中。然而,在现代社会,过度沈默寡言可能被视为缺乏自信或参与感。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深沉和神秘。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一个深思熟虑、内心丰富但不愿轻易表露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沈默寡言的同事,他虽然不常说话,但每次发言都能切中要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喧嚣的世界里,他如一棵沈默寡言的树,静静地倾听风的诉说。”
视觉上,沈默寡言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安静的图书馆或深夜的星空。听觉上,它可能与轻柔的背景音乐或深夜的寂静相联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erved”或“introverted”,它们在描述人的性格时有着相似的含义。
“沈默寡言”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理解不同人的沟通风格和性格特点。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能够更好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它,并理解其在文化和个人交流中的作用。
1.
【沈】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引证】
《左传·文公三年》。朱骏声曰:“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定(公)四年蔡灭之。”-伐沈。
姬姓。一说姒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2.
【默】
(形声。从犬,黑声。本义:狗突然窜出追人)。
闭口不说话。
【引证】
《书·说命》-恭默思道。 、 《论语》-默而识之。 、 《易·系辞》-或默或语。 、 《国语·楚语》-三年默以思道。 、 《左传·昭公十五年》-我不欲战而能默。 、 白居易《移家入新宅》-默坐低双眉。
【组词】
默然不语、 默默无言
3.
【寡】
少;缺少。
【引证】
《说文》-寡,少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组词】
寡尤、 寡功、 寡见、 寡交
孤独;孤单。
【引证】
《广雅·释诂三》-寡,独也。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生成及彊而寡。 、 《吕氏春秋·士容》-南面称寡。 、 《老子》-自谓孤寡。
【组词】
寡老、 寡孤、 寡女、 寡立、 寡草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