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6:4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6:45:38
词汇“怨怼”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怨”和“怼”。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怨怼”的字面意思是怨恨和不满,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深层的、持续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源于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或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在文学作品中,“怨怼”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周围环境的不满和反抗。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怨恨”、“不满”等更为常见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更深入地探讨“怨怼”这一情绪的成因和影响。
“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心中的不满和怨恨。“怼”字则较晚出现,原意为怨恨、责怪。两个字结合使用,强化了负面情绪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怨怼”常常与个人的命运、社会的不公联系在一起,如古代诗词中常有表达对命运不公的怨怼之情。
“怨怼”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无法释怀的过往和不公的遭遇。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背叛,人们可能会产生怨怼的情绪,这种情绪需要适当的处理和释放,以避免对个人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怨怼”来表达深沉的情感,如:
岁月无情,世事如棋,
心中怨怼,谁人能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夜晚的窗前,心中充满了怨怼;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低沉、悲伤的旋律来表达这种情绪。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resentment”或“grudge”来表达类似的情感。
“怨怼”是一个表达深层负面情绪的词汇,它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其应用场景。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情感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精确。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憝】
怨恨;憎恶。
【引证】
《书·康诰》。孔传:“人无不恶之者。”-暋不畏死,罔弗憝。
恶人。
【引证】
潘岳《西征赋》-愠韩马之大憝,阻关谷以称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