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9:0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9:08:53
“楚弓复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楚国人丢失的弓又被楚国人找到了。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失而复得的事物,或者指失去的东西最终又回到了原主人的手中。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表达一种幸运或巧合的情况,比如某人丢失的珍贵物品意外地被找回。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失而复得,不仅仅是物品,也可以是机会、关系等。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讲述某些案例或故事时,仍可能被引用。
“楚弓复得”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句话原本是用来表达一种哲学思考,即物品的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社会中的流通和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具体的失而复得的情况。
在文化中,失而复得被视为一种幸运和吉祥的象征。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物品和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于缘分和命运的信仰。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欣慰和喜悦,因为它代表了希望和好运。在思维和表达上,它提醒我即使在失去之后,也有可能重新获得。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不小心丢失了我的手机,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找回了它。这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楚弓复得的经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楚弓复得,心花怒放,岁月静好。”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寻找丢失的物品,最终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它。背景音乐可以是轻快的,表达出找到物品后的喜悦心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st and found”,但它没有“楚弓复得”所蕴含的哲学和文化深度。
“楚弓复得”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还蕴含了对于得失的深刻思考。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情感和哲理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并引发听众的共鸣。
此图久已失去,乱后,里人于灰烬中得之,复归其家……楚弓复得,颇非偶然。
1.
【楚】
(形声。从林,疋(shū)声。本义:灌木名。又名荆,牡荆)。
同本义 。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可入药,或小乔木,枝干坚韧,可做杖。
【引证】
《说文》-楚,丛木也。一名荆。 、 《诗·周南·汉广》-言刈其楚。 、 《诗·王风·扬之水》-不流束楚。 、 《礼记·学记》-夏楚二物。 、 《仪礼·乡射礼》-楚扑长如笴。 、 《汉书·汉延寿传》-民无箠楚之忧。
【组词】
楚棘、 楚焞、 楚藿、 楚楚、 楚木、 楚林
2.
【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 、 《正字通》-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 《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韩非子·扬权》-毋弛而弓,一栖两雄。 、 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唐·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组词】
弓手、 弓壶、 弓号、 弓剑、 弓箕
3.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4.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