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6:12
太阳大气是指太阳的外层结构,包括光球、色球和日冕。光球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是光球上方的一层较*的大气层,而日冕则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通常在日全食时才能看到。
“太阳大气”一词源于拉丁语“sol”(太阳)和希腊语“atmos”(蒸气、大气)。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对太阳结构认识的深入,这一词汇逐渐被用来特指太阳的外层结构。
在许多文化中,太阳被视为生命和能量的源泉,因此太阳大气在文化象征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古埃及文化中,太阳神拉(Ra)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其形象与太阳大气紧密相关。
太阳大气常常让人联想到温暖、光明和希望。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和敬畏。
在一次天文观测活动中,我亲眼目睹了日全食时太阳大气的日冕部分,那壮观的景象让我对宇宙的浩瀚和神秘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太阳大气”:
如太阳大气般的光辉, 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梦想。
观看日全食的视频或图片,可以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太阳大气的壮观。同时,描述太阳大气的热烈和动态,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激昂的音乐。
在不同文化中,太阳大气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文化中,太阳常常与阳刚之气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而在北欧神话中,太阳则与女神苏尔(Sol)相关,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通过对“太阳大气”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它在科学、文化和情感表达中的多重意义。这一词汇不仅在天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对于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素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阳】
(形声。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阳,高明也。 、 《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 《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 《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利刊阳木而火之。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华山之阳。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 、
【组词】
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 阳陆、 阳濒、 阳林、 阳木、 阳柯、 阳崖、 阳坡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