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8:37
“凿坏而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故意破坏某物后逃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做了坏事或破坏行为后迅速逃离现场的人。
“凿坏而遁”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破坏行为和逃避责任的普遍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含义可能有所扩展,但其核心意义——破坏后逃走——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责任和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凿坏而遁”这个成语在社会中通常带有负面含义,被用来批评那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个成语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反应,如愤怒、失望和鄙视。它让人联想到那些逃避责任、不诚实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故意破坏公共财产后逃走,社区成员可能会用“凿坏而遁”来形容这种行为,表达他们的不满和谴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他凿坏而遁,留下一片狼藉,月光下,罪行无处藏。”
想象一个夜晚,一个人偷偷破坏了某物后迅速逃离的场景,可能伴随着紧张的音乐和快速移动的阴影,这些都是“凿坏而遁”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abotage and flee”或“damage and run”,虽然不如“凿坏而遁”那样具有文化特色,但传达了相似的意义。
“凿坏而遁”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有力的表达,用来描述那些做了坏事后逃避责任的人。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应用,反映了社会对于责任和诚信的重视。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相关的情感和行为。
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宫保一定要先生出来做宫,先生却半夜里跑了,一定要出来摇串铃。试问,与那~,洗耳不听的,有何分别呢?
1.
【凿】
(形声。从金,鑿(zuò)省声。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凿,穿木也。 、 《仪礼·士丧礼》-重木刊凿之。 、 宋·沈括《梦溪笔谈》-皆是水凿之穴。(凿,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组词】
凿巾、 凿穴
2.
【坏】
(形声。从土,褱(huái)声。古代建筑物主要以土建造,故从“土”。本义:倒塌(指建筑物遭到破坏)。按:古代“坏”与“壞”是音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坏”,本读作pēi,是个从土、不声的形声字,指“未烧过的砖瓦、陶器”。现在“壞”简化为“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毁也。-坏,败也。 、 《尔雅·释诂》-坏,毁也。 、 《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坼也,自颓曰坏。”-坠坏城郭。 、 《左传·文公十三年》-大室之屋坏。 、 《论衡·佚文》-恭公坏孔子宅以为宫。 、 《韩非子·说难》-天雨墙坏。 、 《吕氏春秋·察今》-而坏都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室坏不修。
【组词】
坏山、 坏决、 坏溃、 坏压、 坏裂、 坏颓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遁】
(形声。从辵(chuò),盾声。本义:逃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遁,迁也。 、 《广雅·释诂三》-遁,避也。 、 《后汉书·杜林传》注-遁,犹回避也。 、 《国语·周语》-阳遁而不能蒸。 、 《汉书·隽疏干薛平传赞》-平当逡遁有耻。
【组词】
遁隐、 遁天、 遁命、 遁俗、 遁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