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2:11
国内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部范围,与“国际”相对。它通常用来描述发生在某个国家边界内的活动、**、政策或现象。
在不同语境下,“国内”的使用有所不同:
这些词汇在细微差别上,如“本土”更强调与出生地或起源地的联系,而“国内”则更侧重于国家边界内的概念。
“国内”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由“国”和“内”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国家和内部。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提到的“国内之事”。
在**,由于历史上的封闭性和现代的国家主义,“国内”这个词常常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在政策制定和社会讨论中,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
对于我来说,“国内”这个词常常联想到稳定、安全和归属感。它也让我想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在我的生活中,“国内”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和政策讨论中。例如,讨论国内经济增长或国内教育改革时,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内”:
春风拂过国内的山川, 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每一寸土地,每一颗心, 都跳动着对家的热爱。
看到“国内”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的长城、故宫或是其他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地标。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国歌或是国庆阅兵的进行曲。
在英语中,“国内”通常对应“domestic”或“internal”。在不同文化中,这个词的使用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相似,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部。
“国内”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界定地理和政治范围,还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内涵。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对于表达清晰和理解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至关重要。
我国~形势一片大好。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