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4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44:26
国力 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
国力 这个词源于汉语,由“国”和“力”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国”指国家,“力”指力量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丰富,成为描述国家综合实力的专业术语。
在**文化中,国力的强弱往往与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紧密相关。一个国家的国力强盛,能够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国力 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自豪感。它激发人们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对民族复兴的憧憬。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国家发展或国际关系时使用“国力”这个词,以表达对国家综合实力的看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力”:
春风拂过大地,
国力如旭日东升,
民族之魂,
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国力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国旗飘扬、国歌奏响的场景,以及国家重大庆典时的盛况。
在英语中,国力 可以对应为 "national power" 或 "state power"。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国家的综合实力。
国力 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它在国际关系和国内政策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国力”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个人和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