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4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43:51
“天下滔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整个世界或天下都充满了水流,形容水势浩大,泛滥无边。基本含义是比喻事物普遍存在,数量众多,或者形容某种现象或情感普遍而强烈。
在文学作品中,“天下滔滔”常用来形容自然灾害如洪水泛滥,也可以比喻社会动荡、人心浮躁等现象。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地理、文学评论中,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天下滔滔”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从最初的形容水势到比喻各种普遍现象。
在传统文化中,水常被用来象征变化和流动性。因此,“天下滔滔”不仅描述了水的物理状态,也反映了人对变化和流动性的哲学思考。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宏大、不可控的感觉,可能引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或是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忧虑。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这个成语,但在讨论环境问题或社会现象时,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天下滔滔水连天,人心浮动似波澜。”
想象一幅画面:广阔的平原上,洪水滔滔,无边无际。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雷鸣般的水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deluge of”,用来形容大量的、无法控制的事物。
“天下滔滔”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自然现象,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某些方面。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北大如此,别的单位也不会两样。于是~者皆外调人员矣。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3.
【滔】
(形声。从水,舀(yǎo)声。本义:水势盛大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滔,水漫漫大貌。 、 《广雅》-滔,漫也。 、 《书·尧典》-象恭滔天。 、 、 《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 、 《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 、 《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组词】
滔涸、 滔漭、 滔滔滚滚,滔漫
4.
【滔】
(形声。从水,舀(yǎo)声。本义:水势盛大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滔,水漫漫大貌。 、 《广雅》-滔,漫也。 、 《书·尧典》-象恭滔天。 、 、 《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 、 《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 、 《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组词】
滔涸、 滔漭、 滔滔滚滚,滔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