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4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45:58
“止戈之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停止战争的武力”。它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止戈为武。”这里的“止戈”意味着停止战斗或战争,“武”则指武力或军事力量。整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和平而非战争来展现真正的武力。
在文学作品中,“止戈之武”常用来赞扬那些能够通过智慧和外交手段解决冲突,避免战争的领导者或国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国际关系、历史**或军事策略时,它会被引用以强调和平的重要性。
“止戈之武”源自古代**对战争和武力的哲学思考。在古代,武力不仅用于战争,也用于维护秩序和和平。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人对武力使用的理想化理解,即武力的最高境界是用于制止战争,而非发动战争。
在**文化中,“止戈之武”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和”紧密相关。它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和平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通过智慧和勇气避免战争,促进和平的人物和**。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讨论国际关系时使用过“止戈之武”这个成语,以强调和平解决冲突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战火纷飞的世界里,愿我们都是止戈之武,用爱与智慧,绘制和平的蓝图。”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和平鸽、橄榄枝等象征和平的图像。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宁静的乐曲,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peace through strength”(通过力量实现和平)来表达,强调通过强大的国防来威慑潜在的敌人,从而实现和平。
“止戈之武”这个成语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武力使用的理想化理解。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哲学和价值观的体现,对于理解和促进国际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故有除暴禁淫之师,安人~,则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之所不免也。(唐·代宗《命郭子仪等备边敕》)
1.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2.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