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5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52:14
止息:字面意思是指停止、平息或结束某种活动、状态或情感。在汉语中,它通常用来描述噪音、冲突、争端、情感波动等的停止或平息。
“止息”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字面组合“止”表示停止,“息”表示呼吸或停止,合起来即表示停止或平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止息”常与和谐、平静的状态相联系,反映了对和平与安宁的追求。在社会冲突或个人情感波动中,“止息”代表了问题解决或情绪稳定的状态。
“止息”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平静和放松,它让人联想到风暴过后的宁静或争吵后的和解。这种词汇有助于表达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止息”来形容一次家庭争吵的结束,这个词恰当地表达了紧张气氛的缓解和家庭成员间的和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辰止息了它们的舞蹈,静待黎明的呼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夜晚宁静湖面的画面,湖面如镜,风止息了波澜。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夜晚的寂静,虫鸣止息,只剩下微风轻拂树叶的声音。
在英语中,“止息”可以对应为“cease”或“subside”,它们在表达停止或平息的概念时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基本含义。
“止息”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停止,还涉及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平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
1.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2.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