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1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14:13
心摇胆战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脏摇动,胆子颤抖。基本含义是指内心极度恐惧,感到非常害怕,形容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
在文学作品中,心摇胆战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面对极端危险或心理压力时的反应,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令人害怕的情况,如看恐怖电影后的感受。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人在面对心理创伤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同义词:心惊胆战、胆战心惊、惊心动魄 反义词:心安理得、泰然自若、从容不迫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和情感的性质上有所不同,但都与内心的感受有关。
心摇胆战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构成体现了古代汉语中对心理和生理反应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极度恐惧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心摇胆战 这样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战争或其他重大时的恐惧反应。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未知的敬畏。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联想上,我会想到人们在面对极端危险时的无助和恐惧,以及这种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观看一部非常恐怖的电影后,我感到心摇胆战,甚至在睡觉时都无法摆脱那种恐惧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心摇胆战,
幽暗的角落里,恐惧悄然蔓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脸上露出恐惧的表情。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张的音乐或心跳加速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errified to the core" 或 "shaking with fea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极度的恐惧感。
心摇胆战 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内心恐惧时非常有力。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知识,也增强了我对人类情感深层次理解的能力。
一旦闻金革之事,则心摇胆战。
元礼见众人被杀,惊得~,也不知墙外是水是泥,奋身一跳,却是乱棘丛中。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3.
【胆】
(形声。从肉,詹声。本义:胆囊。动物体内消化器官之一)。
同本义。通称胆或苦胆。
【引证】
《说文》。俗字作“胆”。-膽,连肝之府也。 、 《素问·灵兰秘典论》。按,形如瓶,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华佗曰:“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淮南子·精神》。注:“胆,金也。”-胆为云,肝为风,肾为雨。 、 李白《行路难》-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组词】
胆结石、 胆裂、 胆裂魂飞、 胆液
4.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