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2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3:20:49
心折首肯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内心深感折服,头也点得像有节奏的乐器一样,表示非常赞同或认可。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认同和赞赏。
在文学作品中,心折首肯 常用于描述人物对另一人物的观点或行为的极度赞赏,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臣子对君主的决策表示完全赞同。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心折首肯 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成语的特点,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在表达极度认同的语境中仍然有效。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权威和长辈是一种美德,心折首肯**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表达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尊重。
使用 心折首肯 这个词汇时,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深深的敬意和认可,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和正面的情感,让人感觉到被理解和尊重。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次我参与了一个项目,项目领导提出了一项创新的解决方案,我对此心折首肯,并积极参与实施,最终项目取得了成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话语如春风拂面,
我心折首肯,如鼓点般坚定。
想象一个人在听到令人信服的论点后,不断点头,这个动作可以与节奏感强的音乐相联系,形成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共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nodding in agreement" 或 "completely convinced",但它们没有 心折首肯 这样的成语所具有的文化深度和形象性。
心折首肯 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传达了深度的认同,还体现了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沟通的效果,使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3.
【首】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天文志》-首,阳也。 、 《楚辞·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 《战国策·燕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首。
【组词】
昂首;叩首;搔首;首功、 首虏、 首枕其股、 首丘、 首身分离
4.
【肯】
(会意。小篆字形从肉,从冎(guǎ)省。本义:着骨之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误作肯。-肎,骨间肉肎肎着也。 、 《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
【组词】
肯綮
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
【引证】
《战国策·赵策》-太后不肯。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留为小吏,不肯。
【组词】
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肯认、 肯可、 肯首、 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