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6:24
“怯怜口”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胆怯的、可怜的口吻”。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说话时带有胆怯或可怜的语气,可能是因为说话者感到害怕、不安或者希望得到同情。
在文学作品中,“怯怜口”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表达弱小、无助或需要帮助的情境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或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类似的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语言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的沟通方式和情感表达。
“怯怜口”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传统,可能源自古代汉语中对情感表达的细腻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和含义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较为含蓄和细腻,因此“怯怜口”这样的词汇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这种文化特点。在现代社会,随着沟通方式的多样化,这个词汇的使用可能有所减少,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仍然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情感。
“怯怜口”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理解。它让我联想到那些需要帮助和关怀的人,以及他们在表达自己需求时的无助和脆弱。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在面对困难时用怯怜口的方式向我求助,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个词汇的力量和情感的传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怯怜口”:
在寂静的夜里,她用怯怜口的声音,
诉说着心中的恐惧和无助,
月光下的影子,仿佛也在倾听,
那微弱的呼唤,触动了夜的深处。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夜晚的街道上,用怯怜口的声音呼唤着什么。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悲伤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imid voice”或“pitiful tone”,但这些词汇可能没有“怯怜口”那样细腻和富有情感色彩。
通过对“怯怜口”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能够传达出说话者的情感状态,还能够引起听者的同情和理解,是语言中一个非常细腻和富有表现力的元素。
1.
【怯】
(形声。从心,去声。《说文》:本从犬。本义:胆小,畏缩)。
同本义 怯,多畏也。从犬,去声。杜林说,从心或曰劫省声。——《说文》。
【引证】
《贾子道术》-持节不恐谓之勇,反勇为怯。 、 《孙子·军事》-怯者不得独退。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组词】
怯怯乔乔、 怯壳儿、 怯症、 胆怯、 羞怯
2.
【怜】
(形声。从心,粦声。本义:哀怜,怜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憐,哀也。从心。粦声。字亦作怜。 、 《尔雅》-矜憐抚掩之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独不怜公子姊邪? 、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喜且怜之。 、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 、 清·袁枚《祭妹文》-所怜者。
【组词】
可怜、 怜见、 怜拯、 怜鉴、 怜闵
3.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