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2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24:54
“怯怯羞羞”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害羞或胆怯而表现得畏缩、不自然的样子。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陌生人、新环境或重要场合时的紧张和不安。
在文学作品中,“怯怯羞羞”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在口语交流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社交场合的表现,或者在专业领域中描述某人在重要会议或演讲前的紧张状态。
“怯怯羞羞”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怯怯”和“羞羞”两个形容词性词语组合而成,用来强调害羞和胆怯的双重情感。在汉语中,这种由两个相似或相关的词语组合而成的成语较为常见,用以增强表达的情感色彩。
在**传统文化中,内敛和谦逊被视为美德,因此“怯怯羞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表达和自信的重视,这种表现有时会被视为需要克服的障碍。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初春的嫩芽,既脆弱又充满生机,它唤起一种温柔和保护的情感,同时也提醒我每个人都有成长和克服困难的可能。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曾在一个重要的演讲比赛中感到怯怯羞羞,但最终通过准备和练*克服了这种感觉,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镇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像初绽的花朵,怯怯羞羞,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等待着阳光的拥抱。”
想象一个害羞的孩子在人群中低头不语,周围是柔和的灯光和轻柔的音乐,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怯怯羞羞”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imid and shy”,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接受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怯怯羞羞”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情感状态,也反映了文化和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1.
【怯】
(形声。从心,去声。《说文》:本从犬。本义:胆小,畏缩)。
同本义 怯,多畏也。从犬,去声。杜林说,从心或曰劫省声。——《说文》。
【引证】
《贾子道术》-持节不恐谓之勇,反勇为怯。 、 《孙子·军事》-怯者不得独退。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组词】
怯怯乔乔、 怯壳儿、 怯症、 胆怯、 羞怯
2.
【怯】
(形声。从心,去声。《说文》:本从犬。本义:胆小,畏缩)。
同本义 怯,多畏也。从犬,去声。杜林说,从心或曰劫省声。——《说文》。
【引证】
《贾子道术》-持节不恐谓之勇,反勇为怯。 、 《孙子·军事》-怯者不得独退。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组词】
怯怯乔乔、 怯壳儿、 怯症、 胆怯、 羞怯
3.
【羞】
(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 、 《周礼·宰夫》。注:“庶羞,内羞”。按,内羞,房中之羞也。-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 、 《周礼·笾人》。注:“荐羞皆进也。”-共其笾荐羞之实。 、 《左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组词】
羞豆、 羞膳
4.
【羞】
(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 、 《周礼·宰夫》。注:“庶羞,内羞”。按,内羞,房中之羞也。-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 、 《周礼·笾人》。注:“荐羞皆进也。”-共其笾荐羞之实。 、 《左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组词】
羞豆、 羞膳